首页 > 时尚 >

包装材料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分析2023

发布时间:2023-03-31 09:11:24 来源:互联网

包装材料发展态势如何?包装材料在整个包装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发展包装技术、提高包装质量和降低包装成本的基础。因此,了解包装材料的性能、应用范围和发展趋势,对合理选用包装材料,扩大包装材料来源,采用新包装和加工新技术,创造新型包装和包装技术,提高包装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包装材料是用于制造包装容器、包装装潢、包装印刷、包装运输等满足产品包装要求所使用的材料,它即包括金属、塑料、玻璃、陶瓷、纸、竹本、野生蘑类、天然纤维、化学纤维、复合材料等主要包装材料。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2023年版包装材料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显示:


(相关资料图)

包装材料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分析

近年来,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实施绿色采购、打造绿色制造工艺、推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从而实现产品全周期的绿色环保,成为我国各产业持续发展的绿色要求标准。

科学技术促进了材料的更新和进步,消费者观念的改变加速了包装行业的发展和进步,相互协调进一步加强了包装材料的演变和功能转变。目前,技术的投入创造了新的包装材料,一些高科技材料在包装领域得到了扩展和应用。

纳米包装材料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是一种新型的包装材料,包括纳米复合包装材料、聚合物基复合包装材料和纳米抗菌包装材料。目前研究最多的纳米复合包装材料是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PNMC),其塑性、耐磨性、硬强度等性能都有明显的改善和增强。

在聚合物基纳米复合包装材料中,聚合物层状无机纳米复合包装材料因斜切技术的突破而发展迅速,部分研究成果因其巨大的工业应用前景而开始进入产业化或备受关注。对于纳米无机抗菌包装材料,具有明显的特点:长期抗菌能力、广谱抗菌性能、优良的杀灭率、抗菌剂对人畜安全、抗菌产品理化性能稳定、抗菌剂成本低廉等。

生物高分子材料已进入实验阶段,如人工血管、人工心脏、人工瓣膜、人工肺、人工鳃、人工骨等。生物高分子材料在包装中的应用日益扩大。例如,微生物(细菌)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是当今包装界的热门话题。

相较于传统一次性纸木包装,可循环塑料包装具有经济性、牢固性、环保化、智能化等优势。可循环包装行业具有绿色、环保等特点,符合国家双碳政策,近年来国家出台诸多政策支持可循环包装行业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产业趋势的发展下,可循环包装材料在物流、家电等行业得到推广,打开增量空间。

可循环包装行业市场需求

近年来,人们对包装材料的要求日益提高,全球塑料包装材料逐步向高机械性能、多功能性、易回收利用、易降解的方向发展,可循环与绿色包装成为我国包装发展的重点,改性技术的应用随之拓展。

随着环保可循环防护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大,我国可循环包装行业市场预计2023 年将达到 485亿元人民币左右。目前,可循环包装材料的主要类型包含金属材料、木材材料、塑料材料等。可循环塑料包装材料因可塑性强、经久耐用,在物流运输中能够多次运输的特点,在可循环包装市场中占据一定市场地位。

可生物降解包装材料行业分析

随着国家和各地相继出台限塑令,可降解塑料的渗透节奏有望加快。可降解塑料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农用地膜、垃圾袋、各类塑料包装袋、商场购物袋和一次性餐饮具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业内又称新“限塑令”),以2020年底、2022年底和2025年为三大关键时间节点,对不可降解塑料袋、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及快递塑料包装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有序禁止、限制,对替代产品进行积极推广。

此项规定的出台,明确了“限塑禁塑”的具体时间表,对聚乳酸制品在国内的应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20年仅快递、外卖、地膜和塑料这四个受政策影响的应用领域塑料用量就达到1120.4万吨,而可降解塑料的渗透率不到1%,限塑令给可生物降解包装材料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包装材料行业报告对中国包装材料行业的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市场供需形势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从行业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等方面分析行业面临的机遇及挑战。还重点分析了重点企业的经营现状及发展格局,并对未来几年行业的发展趋向进行了专业的预判。

本报告同时揭示了包装材料市场潜在需求与潜在机会,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政府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未来,包装材料行业发展前景如何?想了解关于更多行业专业分析,请点击《2023年版包装材料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起点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