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尚 >

透视东莞镇域经济|松山湖:下好原始创新“先手棋”,一座科学城的强势崛起

发布时间:2023-04-18 15:59:4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1财经APP

4月19日,全国脑科学与类脑技术的顶尖科学家、学界泰斗与科技“后浪”们将齐聚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围绕“脑科学与类脑技术”主题及交叉性、前瞻性和综合性科学问题,展开一场强强对话,已有包括近60名院士专家在内的国内相关领域数百名科技工作者确认参会。


(资料图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基础研究转化周期大大缩短。在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的大背景下,作为后起之秀的松山湖科学会议,对标香山科学会议、雁栖湖会议,明确聚焦前沿科学,推动科技与产业结合发展。

近年来,松山湖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一张特色名片。而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松山湖科学城,在国家大科学装置和高端创新平台不断落地下,加速汇聚着全球顶尖创新资源,孕育着一个又一个创新成果。

2022年,松山湖高新区GDP比上年增长5%,总量全市第二,增速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7%,总量位居全市第1名,充分彰显东莞稳经济“压舱石”作用。2023年,松山湖提出全年GDP增长预期为6.5%。

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为定位的松山湖科学城,已是东莞竞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最大“助推器”,也是东莞参与“万亿俱乐部”竞争的主要创新引擎。

东莞先进制造“进化”引擎

岭南三月,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总部、生产制造中心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正式动工,项目投资达80亿元,预计年产值约100亿元。作为一匹行业黑马,这家主要从事碳化硅 ( SiC ) 外延晶片研发制造的东莞半导体企业,还在今年二月顺利拿到12亿元B轮融资,估值接近130亿元,成功跻身半导体独角兽公司行列。

天域半导体是松山湖先进制造业的新兴代表,代表东莞参与着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角逐。

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兴衰,产业壮大是城市崛起的命脉。开年至今,全国上下拉开奋力“拼经济”的序幕。各地坚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高端制造,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对制造业大市东莞而言,发展先进制造是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头戏,而松山湖则是关键所在。作为东莞先进制造的龙头,松山湖正以先进制造业高度集聚态势,构建起多元融合、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全市产业转型。

发展至今,松山湖已培育出千亿级规模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及智能装备制造以及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起势,不断提速。

去年,松山湖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近130亿元,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增速分别达到27%、22%、16%。

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委员黄镜铨表示,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成松山湖支柱产业,华为终端、华贝电子等头部企业集聚,在通讯设备、智能终端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生物产业基地形成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等多条产业链。智能制造产业基地覆盖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本体制造及研发设计等领域。

来到拥有2.7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菲鹏生物、红珊瑚药业、东阳光药业、三生制药等一批生物医药企业正在加速壮大,一个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核心“生态圈”毅然崛起。

走进三生制药松山湖生物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现场,一期细胞培养室里的细胞正进行自动化培养,通过应用程序,相关参数可直接来到研发人员手上。

“今年,三生制药松山湖基地将实现从建设到商业化生产的关键转变。”三生制药运营保障总监吴多强表示,作为企业在华南的重要战略布局基地,该项目业务主要集中在重组蛋白/多肽、质粒、mRNA、腺相关病毒、慢病毒、细胞治疗产品等领域。吴多强介绍,松山湖生产基地兼具较高水平的GMP和自动化程度,走在行业前列。达产后,预计整体产能1亿支注射液/年。5年内将实现年产值超10亿元。

发展至今,松山湖已拥有各类经营主体约1.5万家,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93家(其中千亿元企业1家,百亿元企业7家,十亿元企业2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3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5家,上市企业及上市后备企业55家。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39.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86.1%。

从“0到1”的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落地

“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一座铁索桥。”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墙上,这一行标识特别醒目。

在松山湖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并不是孤立的“奇观”,而是一套从基础研究到运行队伍,再到产业衍生的长链条、全链条。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黄学杰介绍,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已累计孵化了42家产业化公司,11家重点产业化公司预估值达21亿元。

依托大科学装置,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正在形成大科学装置与前沿技术攻关链式协同,为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支撑,催生更多从“0到1”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落地。

迄今为止,松山湖已与北大、清华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30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约640家,R&D投入强度达15.28%。在引领大湾区基础与应用研究、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孵化企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国家批复同意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为主体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定位为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松山湖成为全国第4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重要组成部分,使东莞补强了长期以来在原始创新上的短板,也成为大湾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重要“雨林”。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大科学装置的带动下,各类高端创新要素不断涌入,松山湖多年的“科创种子”破土发芽,进入创新成果的“密集收获期”。

年初,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材料中子衍射谱仪展开带束调试,该谱仪设备研制与安装成功,将为解决材料与装备制造领域的系列重大科学问题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主任陈延伟表示,近年来,中国散裂中子源几年的科学产出里,有四分之一是大湾区用户,为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头动能。“未来二期工程项目主要建设11台中子谱仪和实验终端,提升加速器和靶站的束流功率。项目建成后,散裂中子源的综合性能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未来还将继续向科学未知领域发起冲击,支撑企业自主创新和制造业当家。”

科技创新永远无法孤立存在,其成果要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将科技创新转化成产品或者技术服务产业,创新才更有价值。

目前,针对科创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松山湖围绕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等科技创新全链条与全要素,搭建起“1+N”科技计划体系,以系列科技政策深化创新链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激励源头创新、支持企业研发实力提升、多维度促进成果转化、梯队化培育科技企业。

以材料实验室为例看松山湖科创转化模式。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高速发展和竞争激烈当下,2023年,材料实验室将基于已完成中试的电极材料新技术启动建设新材料和1GWh新一代电池示范工厂和创新社区,吸引锂电池产业链头部企业和车企将其产品研究院落地创新社区共同研发,快速突破新材料电池量产关,以新一代电池技术支持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的高质量和大规模发展。

走向全球化国际创新区

作为全国高新区的“后起之秀”,20年来,松山湖完成了自身的蝶变。但来到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松山湖在产业结构优化、新兴产业培育方面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竞争和挑战。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陶锋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松山湖在招商引资和企业培育方面,应该大力招引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小巨人”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补短板。另一方面,松山湖科学城要跟园区产业紧密联动起来,围绕产业链部署科创链条。

松山湖提出,2023年要继续完善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配套政策措施,同时以龙头企业为牵引,瞄准智能终端、集成电路、通讯设备等产业,持续完善壮大现代电子信息产业体系。此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以及智能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优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基础力量。今年,松山湖将持续加大对园区中小企业的培育,除建立完善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等企业培育库,持续挖掘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外,还聚焦园区产值2000万元—40000万元的企业,从试点培育机制、科技、金融、人才、市场开拓、空间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一批中小企业的倍增发展,提升园区经济发展韧性。

当前,松山湖从业人员有20多万人,拥有各类国际级人才84名,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94名,博士工作站2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家,形成了顶尖科学家—科技研发人才—应用型人才的人才梯队。

在陶锋看来,园区配套要进一步发展,才能吸引高端人才。“高端人才的引进,不仅仅依靠科创吸引,园区内的社会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性服务等配套和营商环境需要协同发展。”

新的一年,松山湖将着力强化人才载体建设,以打造国际化功能聚合、在岸与离岸相结合的国际社区为目标推进建设松山湖国际人才港。

而随着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与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启动招生,松山湖人才吸引困境或将迎来新解法。但从长期看,如何让人才持续成为松山湖飞跃的最大动能,打造大湾区人才高地,仍是松山湖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截至去年9月,我国高新区总数已达173家。近年来,全国高新区在高水平创新资源、高成长企业、高端产业以及科技创新领域,将展开更大能级的竞争态势,各地高新区对城市的引擎带动作用不断提升。

陶锋表示,作为国家第四座科学城重要组成部分,松山湖实际上拥有很高的起点。同时,背靠东莞的产业链和土地空间、大湾区深度建设,园区后发优势十分明显。未来,松山湖如若能极大发挥和利用大湾区内,以广深科创走廊为主的产业配套和科创协同优势,叠加一系列政策利好,松山湖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发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地便拥有了巨大发挥空间。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起点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