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不止于富庶、秀美,还在于人文荟萃,承中华文明之衣钵,营建出一方精神栖息之地。江南园林便是这方精神家园的现实载体,是触手可及的“桃花源”。拙政园、网师园、瞻园、寄畅园、个园、豫园、古猗园等汇集江南,是地理的契合,是文脉的驻留。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中国园林肇始于皇家。远在殷周时期,王公贵族为骑射备武,常于山水环绕、动物出没之地修建园囿。现存设有木兰围场的承德避暑山庄,即为延续这一理念而修建的清代皇家园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秦汉之时,以山水、草木、田猎、宫馆为基本要素的皇家造园范式趋于完备。汉武帝在秦代旧址修建的上林苑,纵横辽阔,气象宏伟。对此,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有较为详尽的描述。
比如,言山曰:“崇山矗矗,巃葱崔巍。深林巨木,崭岩参差”;言水曰:“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言宫馆曰:“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阁”;言田猎曰:“背秋涉冬,天子校猎。乘镂象,六玉虬”;言花草曰:“周览泛观,缜纷轧芴,芒芒恍忽,视之无端,察之无涯”;言休憩曰:“游戏懈怠,置酒乎颢天之台,张乐乎轇輵之宇”。
园林不同于宫殿,在其融自然为一体。这种触摸山水、悠游休憩的空间,日益赢得雅士豪绅的喜爱。
魏晋时期,士人阶层崇尚清谈、隐逸。寻一处远离战乱、迫害的田园生活,寄情山水农舍,成为当时流行的社会理想。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即构建了一处人们向往的理想国。他还以“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为私家园林注入了新的理念。
隋唐时期,以王维、白居易为代表的士人把诗文书画之美融入造园实践。王维的“辋川别业”、白居易的“白莲庄”,将建筑美与诗画美有机结合,逐渐形成更富有特色的园林形态。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繁荣、人文昌盛,私家园林建造大量兴起。一是江南之富庶催生了社会对私家园林的大量需求;二是江南文化之昌盛滋生了一批深谙传统文化、拥有高雅艺术情趣并懂得建造规律的士人群体。
《江南园林志》言:“吾国凡有富宦大贾文人之地,殆皆私家园林之所荟萃,而其多半精华,实聚于江南一隅。”书中论及苏州、扬州、常熟、无锡、南翔、嘉定、南京、杭州、南浔、嘉兴等50余处园林,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它们风貌独特、小中见大,融山水诗画于一体,有天人合一的布局,有田园农舍的野趣,将古典园林之美发展到极致。
这一时期的江南园林具有宅园一体的建筑特征,包括日常起居的住宅部分和休闲娱乐的园林部分。园林通常建于住宅区北面或西北面,俗称“后花园”。现在的苏州拙政园,实为整个宅园的园林部分,建于北部,分东、中、西三部分。
在宅园里,不仅可以丘园养素、林泉高致,还能侍奉双亲,不违孝道。上海知名的豫园,就是明代四川右布政使潘允端解职归乡后,以愉悦老亲为名,在宅院旁修筑的园林。
古代宅院一般坐北朝南,屋室院落以中堂为轴对称分布,屋舍俨然整齐,体现出严谨的等级与尊卑秩序;园林区则更多是艺术世界,叠山理水、吟诗作画、听曲品茗等文化创意生活皆于此消遣。
比如,弇山园的“弇山”二字与西王母之山相契合,惹香径、萃胜桥、琼瑶坞、簪云石、文漪堂等园林造景命名浸染了空灵的仙境色彩。
由此,整个宅园成为“入世”与“出世”的有机生命体,体现出遵循“秩序”与追求“自由”的双向传统价值。这种融“秩序”与“自由”为一体的空间较好地阐释了儒家与道家、神圣与世俗、精神与物质互融的中华传统文化特性。
从“隐于园”到“娱于园”
江南园林将山水美、田园美、建筑美融为一体,成为处处有主题的园林。每一个主题就是一种叙事,就是一种精神追求与寄托,从“形”“神”两方面赋予园林主人天人合一的世界。
明中叶前,江南造园或渔、或筑、或农、或圃,园林主人一般过着淡泊自适、怿亲养老的园居人生,“隐于园”是造园的主旋律。
王献臣官场失意,退隐苏州后造园消遣余生,因喜欢西晋潘岳《闲居赋》“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便为该园取名拙政园。园中梧竹幽居、小沧浪、与谁同坐轩等景点的设置,无不表达了“茫然若遗,逍遥以嬉”的初衷。
明中叶以降,伴随商品经济的繁荣,士绅造园相互攀比、追求精致华美成为风尚,高大密集、装饰闳丽、奇花异石成为园林建筑的风格。
比如,拙政园主人换为张履谦后,园内建筑密度大幅增加,力求屋宇高大、精致繁丽;园主沉迷于歌台馆所、呼姬进酒、丝竹并作。
除了诗酒唱酬、花事香事、读书玩石、游戏取乐,园林还是文人雅集的地方。在弇山园留下足迹的名人有戚继光、李时珍、徐阶、陈继儒等。
由此,江南园林高雅、隐逸、古朴的意境渐趋淡薄,“隐于园”逐渐被“娱于园”取代。在这一风气影响下,园林名称多了不少用姓氏冠名的,如吴氏园、魏园、刘氏小筑等,以彰显家族身份和地位。
与之相伴,市民阶层也纷纷开始造园。如苏州人就在房前屋后开辟小型庭园、挖池叠石、栽植花木,形成“城里半园亭”的胜景,“虽闾阎下户,亦饰小小盆岛为玩”。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江南园林的兴起与繁荣不独有山水、草木之地利,造园理论发展与造园名家的出现亦不可缺。从明代计成、文震亨到清代李渔,不仅为古典园林艺术著书立说,更以其造园实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在造园艺术上,以“吴门画派”为代表的书画家建园实践为造园理论奠定了基础,如沈周的“水竹居”、文震孟的“药圃”、文徵明的“停云馆”等。
明代后期,江南造园技艺臻于完善,涌现出专业造园审美理论著作,如吴人计成所著《园冶》、文震亨所著《长物志》等。明清易代时的李渔,还通过《闲情偶寄》为大众居室营造审美理论留下了财富。
计成是明万历年间人,祖居苏州同里,于诗词绘画有相当素养,对园林建造有浓厚兴趣;中年家境衰落,却在园林艺术方面作出卓越贡献。其著《园冶》将古典园林建造的精髓理念尽收其中,分相地、立基、屋宇、列架、装折、栏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十二篇,明确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宗旨,强调“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这是中国园林史上首次全面系统的理论总结,确立了江南园林在中国园林艺术上的重要地位。它也是世界首部造园学专著,被日本宫廷评价为“开天工之作”,被欧美国家奉为“生态文明圣典”。
文震亨与计成是同时代人,出身于书香世家,讲究生活情调,其父营造了衡山草堂、兰雪斋、云敬阁、桐花院。文震亨也是园林艺术的践行者,曾构筑香草堂。园内建有婵娟堂、笼鹅阁、游月楼、鹤栖、鱼床、燕幕、啸台、曲沼等景观。
文震亨所著《长物志》是中国古代名士精致生活的百科全书,共十二卷。其中讲述居家陈设的有室庐、几榻、器物、位置四卷,与造景布局相关的有花木、水石、禽鱼三卷,其他为书画、香茗、衣饰、舟车、蔬果等卷。
李渔生于江苏如皋,祖籍浙江金华,是文学家、戏剧家、美学家,也是园艺家。他自称“生平有两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
李渔的《闲情偶寄》,包括饮馔部、颐养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种植部、词曲部和演习部,论述了饮食烹调、颐养医疗、装饰打扮、居室布景、器物文玩、戏曲理论等诸多问题。其中,居室部、器玩部、种植部集中展现了他的造园思想。
李渔认为,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这种思想不仅继承了古代园林“师法自然”的兴造理念,也适应了园林世俗化、大众化的趋势。
在兴造方法方面,李渔有许多创意。比如,他提出“用以土代石之法”,既减人工,又省物力,且有天然委曲之妙。
从计成的专业造园理论、文震亨的精致室庐追求到李渔的大众居室营造,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兴造理论的审美情趣,可以感受造园思想的与时俱进。新形势下,有必要深入挖掘传统兴造理论,提升大众审美意趣,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居室生活的需求。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起点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